《励志的光焰》人物1‖葛维军的励志故事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记南通职业大学教授葛维军
葛维军,男,1963年生,江苏南通人,民进会员(支部主委),南通职业大学自动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南通市残联副理事长(挂职),南通市政协委员,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残联七届主席团委员、中国肢协委员、江苏省肢协副主席。先后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自强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等3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表彰),受到过习近平等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只要心中有梦、拄着拐杖也一定能够走向希望迈向成功!
“从一名生于农村贫寒人家没能上大学的‘残疾人’,成长为今天小有成就的‘大学教授’;从一名‘专业老师’,成长为今天小有名气的‘首席专家’,我这条路走得很艰辛。”南通职业大学电子专业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葛维军说,“一路走来,我必须付出好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其他教师取得的成绩。尽管坎坷,但只要心中有梦,拄着拐杖,也一定能走向希望、迈向成功。”
01
“攒下的两块肉带回家时都臭了,当时全家人哭了”
1963年,葛维军出生在南通市通州农村的一个困难家庭,日子清贫而幸福。但不幸还是降临了,出生仅14个月的葛维军被诊断患上小儿麻痹症,右腿运动功能基本丧失。受当时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葛维军的腿一直没医好,直到9岁上学后,家人才放弃了治疗的念头。从此,拐杖与葛维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似乎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比常人要更多一份艰辛和坎坷。
屋漏偏逢连夜雨。葛维军7岁那年,父亲患上了慢性肝炎,长期不能干重活。那时葛维军一家5口人,只能靠葛维军母亲一人挣工分,家里常年透支,生活要靠救济才能继续。一般家庭分的粮食勉强够吃,而他家还要靠省下的粮食换取父子俩的看病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小的时候,葛维军就帮家里做饭、洗衣服……
尽管上学晚,但因为聪慧加上勤奋认真,学校教的内容葛维军总是一学就会。1978年,葛维军初中毕业,因为腿有残疾,尽管已经考取中专,但没能如愿去上学。幸运的是,当年是“文革”后县中第一年面向全县挑选成绩好的学生,葛维军所在的公社初中毕业生有约1000人,只有5人被县中录取,葛维军就是其中之一。
高中时,尽管每个月的菜金只有5块钱,但每两周就可以吃上一次红烧肉,这让葛维军高兴了很久。尽管每次盛回来的肉少得可怜,但比起全家每年只能吃两次猪肉的境况,已经让葛维军分外感恩。到了有肉吃的这一天,葛维军就把饭盆端回宿舍,悄悄地把肉放到专门带咸菜的小罐子里。当回家打开罐子时,却发现肉早已经发臭,全家人都哭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葛维军感慨万分:“我要感谢父母,他们在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没让我留在家里干活,而是让我上学。”
02
“为省5分钱,我拄着拐杖走了6里多路”
1980年是葛维军人生的又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参加高考的葛维军考出了不错的成绩,然而,还没机会填志愿,就在体检这一关被刷下,葛维军只有回家务农。
命运似乎一眼就能看到尽头。这个时候,在邮电局上班的远房亲戚给葛维军送来希望。他拿给葛维军两本书,让他自学无线电,有什么不懂的再问他。就这样,葛维军一边跟着生产队里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边自学无线电技术。亲戚家到葛维军家相距35公里,去一次非常不容易。葛维军一本书过三遍,每看一遍自己先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样再去亲戚家,留的问题就能少一些,他能在一天之内完成来回。
1981年夏季的一天,葛维军从乡下到南通新华书店买书,左挑右看,真有许多书想买。然而,本来家里经济就很拮据,身上带的钱也不多,选了几本书后,算一算价钱,如果全买,那么回家乘市内公交车的车费也就花掉了。少买一本的话,好不容易来一趟城里,又有点可惜。思来想去,他还是把留着乘公交车的5分钱用来买书。就这样,他背着书拄着拐杖,硬是从新华书店走到了6里外的长途车站,然后乘长途汽车回了家。
除了买书、读书,为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葛维军还挤出时间自费参加了许多培训班的学习。有些培训点离家较远,没有公交车,只好拄着拐杖走着去上课。
有一次晚上去上课,恰逢外面刮台风、下暴雨,是那份坚持的力量,支撑着他拄着拐杖跑到几里外的上课点学习。120多学员,那天实到5人。“下课时,已近晚上10点,我一个人走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雨伞被吹走,浑身上下也湿透了,还是那份坚持的力量,支撑着我,爬了起来,坚持走回了家。”葛维军说。
就这样,3年多的时间里,葛维军自学了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钻研了电器维修技术,而后,又通过成人高考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所有课程,先后获得了西北工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圆了大学梦。
03
“螺丝拧500遍和10遍是不同的”
1985年,葛维军破格成为南通市技工学校(今南通职业大学)的一员,从此他的人生见到些许“幸运”的曙光。“从1980年到1997年,从临时工到计划外合同工、计划内合同工、集体编制的工人,一直到事业编制的教师,我用了17年的时间完成了中专生一毕业就能达到的事。尽管艰辛,但这近二十年的拼搏经历给了我宝贵的人生体验。”葛维军说。
1995年至今,葛维军在学校主要从事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工作。由于专业技能突出、教学成绩优异,学校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葛维军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成了葛维军培养尖兵、带领学生们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的园地。
刚成立,葛维军工作室就被拉出来试炼了一番。南通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的美国产米勒350自动焊机,因为年久,生产商、经销商已不再提供技术服务,39台焊机中有22台由于控制系统核心部分损坏而无法修复。在葛维军的带领下,团队仅用20多天,克服了芯片解密技术难题,将全部米勒焊机修复并投入生产使用中。同样地,大生集团的4台德国产多尼尔全自动喷气织机,先后因为其中的“读卡器”损坏而停转,在多次邀请德国厂商维修未果的情况下,葛维军带领团队,仅用3000多元,两天内解决了难题,为企业节约了数十万元的维修费用。南通二棉的3台德国产“贝林格浆纱机”,他采用局部技改的方法,仅用每台6万元的费用,实现了服务商需要的每台30万元的效果。
打过铁、烧过电焊,同街边的自行车修车匠切磋修车技术……生活给了葛维军磨炼,也给了他宝贵的实践经验。刚开始学习电器维修的时候,一个小收音机葛维军就整整修了7天,一边看书,一边查找问题,边学边修,终于修好了。从事电器维修20多年,对葛维军来说,除了特殊情况,没有修不好的电器,因为他从不轻易放弃,会想尽一切办法,直至解决问题。“即使只是拧螺丝钉,我也会动脑筋。一个螺丝钉拧500遍和10遍是不一样的。”葛维军说。
04
“这条路是我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走出来的”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江苏省科协确认的‘首席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劳模)”“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多年来,葛维军获得的市级以上荣誉有30多项,先后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谈及这些年的成就,葛维军谦虚地表示:“我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20多年来,葛维军依托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等高技能人才1000多人;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大奖;参编出版教材、工具书12册;发表论文、科技文章30多篇;主持(负责)科技项目、横向课题10多项,获国家专利9件;带领学生实施校企合作技改项目40多个,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千次,维修各种电器设备3万多台,解决技术难题数百起。“葛维军工作室”2012年获评“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又获“江苏工匠工作室”、江苏省首批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南通职业大学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为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企业的设备维修与技术改造、电器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每每有著名企业向葛维军抛出橄榄枝,想聘他做技术专家时,葛维军婉拒:“我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请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假使这些问题孩子们不能解决,你们再来找我。” 2018年1月,首届江苏工匠评选揭榜,让葛维军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是,不仅自己榜上有名,他持续跟进、扶持的两名毕业生也获此殊荣,留下了“工匠教出工匠、师生同为工匠”的佳话。
回首来时路,葛维军影响学生更多的是他的精神。在学校的一次演讲中,他说:“我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也获得了一些荣誉,然而,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我没有坐汽车,更没有坐飞机,而是拄着拐杖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走过来的。正如一般人走楼梯通常是一步跨一级台阶,而我总是一步跨两级台阶,也只有这样,我才能跟上健全人的脚步,不至于掉队。”葛维军的踏实、勤奋、坚持在今天这个时代依旧是闪耀着光芒的美好品格。
●●●
NAN TONG CAN LIAN
向残疾人“娘家人”说句心里话——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问卷调查表
崇川区残联党支部召开2021年度组织生活会暨主题党日活动
来源|南通市残疾人联合会
编审|南通市残疾人联合会